机动车监管将加严,具体将会如何做?
|
|||
|
|||
今年5月初,生态环境部等九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机动车环境监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但具体如何怎么加强呢?很多人是一头雾水。 7月10日至11日,第11届机动车环境保护与监控技术国际研讨会在襄阳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武汉理工大学、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在此次会议上,生态环境部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排放召回部部长刘嘉的演讲解答了大家对于《意见》的疑惑,让大家对有关部门的监管思路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 机动车污染现状严峻 据统计,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超过4.5亿辆,其氮氧化物年排放量高达470万吨,占全国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重型燃油(气)车虽然保有量仅占机动车总数的2%,但其氮氧化物年排放量却高达350万吨,在全国氮氧化物排放量总占比达到75%。这一组数据清晰地揭示了机动车,尤其是重型车,在空气污染中的“力量”不容小觑。 重型车是污染源的主要来源,而其相关的造假现象同样严重。生态环境部曾组织检查,发现重型车、检测机构、维修机构都存在造假的问题。 在对重型柴油和燃气车的专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更是令人触目惊心。检查的9925辆车辆中,竟有3874辆存在拔出或断开污染控制装置、使用尿素作弊器、刷写OBD程序等弄虚作假行为,占比高达39%。这些行为不仅直接导致了车辆排放超标,严重污染了空气环境,更对道路交通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 机动车检测机构作为保障车辆合规排放的重要环节,其诚信度和专业性至关重要。然而,检查检验机构的情况同样令人担忧。在检查的1823家检验机构中,有838家存在对黑烟车出具合格报告、使用作弊装置、替车检验、擅自放宽检验方法等严重弄虚作假问题,占比高达46%。这些机构为了谋取私利,不顾及环境质量和公众健康,行为性质恶劣,影响极坏。 此外,M站(机动车排放性能维护站)作为车辆维修保养的重要场所,其出具的维修合格证是车辆能否通过年检的重要依据。然而,检查的83家M站中,竟有34家存在出具虚假维修合格证的问题,占比达到41%。这些虚假合格证不仅掩盖了车辆的真实排放状况,更助长了检测造假之风,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问题频发的主要原因 设备利用率低是是问题频发的原因之一。据刘嘉介绍,截至2025年底,全国累计建设遥感监测设备2600台(套),目前在用并传输数据的设备1300余台(套) ,利用率仅为50%。遥感失灵原因主要有,遥感处罚法律依据不足,设备维护成本高(每套年维护10万元左右),缺少建设运维技术规范,数据质量有待提升。 路检路查773.4万次,处罚了4.2万次车辆,占比约为0.5%。入户抽测99.6万,处罚1.2万车次,占比约为1.2%。“缺少技术指南规范检查要点,检查造假无指导依据,环保和公安检查仅限于烟度检查,未能有效监管重型车排放控制装置造假。”刘嘉说。 职责不清也是问题频出的原因之一。重点区域82个城市,55%由移动源专职监管或大气部门管理,20%由机动车中心(监控中心)等技术支撑单位管理,5%由执法机构管理,20%没有明确主管部门。各部门之间衔接不够顺畅,给造假带来了可乘之机。 作弊手段翻新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造假问题。2021年12月,江苏省苏州市生态环境局成功破获制售和使用机动车排放检验作弊器的犯罪案件。作弊器可实现手动调节污染物结果功能。使用范围涉及全国29个省份,2004家机构,占全国机构总数的15%。 2024年,生态环境部发布两批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第三方机构专项整治案例通报。其中安徽马鞍山市破获检验机构私自设置检验软件修正参数,人为降低检验结果。广东阳江市查处多家机构使用OBD作弊器伪造检验结果。 刘嘉说:“僧多粥少是有些机构参与造假的原因之一。”据介绍,私家小客车免检年限放宽,由最早“1年1检”,变为现在“6年免检,10年2检”参检车辆比例大幅下降。这形成了机动车检验机构产能过剩,导致部分机构弄虚作假、低价恶性竞争,其他企业也随波逐流,最终“劣币驱逐良币”。 监管能力不足给造假有了可乘空间。据介绍,全国移动源监管人员粗略统计约3000人,按照2023年全国汽车保有量3.36亿辆计算,人均管理11.2万辆汽车。目前国内大多数地方执法队伍还停留在核对检验原始记录等相对落后的检查方式亟需提升执法人员能力和执法设备水平。 处罚力度轻是造假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重型柴油车未按照规定加装、更换污染控制装置的,处以五千元的罚款。据介绍,制定处罚标准时考虑到货车司机群体普遍收入低、劳动强度大,五千元罚款对其生活影响较大。 改进措施在路上 生态环境部自去年以来开展了多轮次专项监督帮扶和机构专项检查,重点打击弄虚作假行为。通过面上整治、点上打击、链上斩断利益链等措施,有效遏制了机动车排放检验和维护领域的违法行为。 为避免临时性专项行动的局限性,生态环境部致力于建立长效监管机制。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明确各级生态环境部门的职责和任务,提升日常监管能力。对排放检验机构实施全链条监管,从准入到退出严格把关。 近期,生态环境部计划联合市场监管部门进一步严格环保技术评审环节,增加环保专家的话语权。同时,鼓励地方开展计分管理制度,统一检测软件标准,防止作弊行为。 针对重型车和大车领域,推进源头管理措施。完善OBD功能,增加防篡改、防刷写功能;督促生产企业提供专业服务,支持OBD刷机恢复;对存在设计或生产缺陷的车辆,督促企业主动召回。 生态环境部将推动多部门数据共享,实现横向部门间和纵向各级生态部门间的数据互通。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搭建分析模型,识别机动车排放异常线索,提升监管效率。通过数字赋能和队伍能力建设,提升机动车环保监管能力。收集并分析地方数据,利用AI模型识别违规线索;加强监管队伍培训,提升执法水平;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地方大力支持。 有关部门将研究制定司法解释,明确犯罪情形认定标准;出台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文件、国六修订单及在用车OBD检测标准等法规文件;力争在今年出台相关标准,规范OBD读写设备防篡改功能。 进一步完善跨部门协同管理机制,加强与公安、交通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行刑衔接机制,对情节严重的违法行为依法进行刑事处罚;提升执法力度和震慑力。 刘嘉最后说到,机动车环保监管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专项整治、长效机制建设、源头管理及未来改进方向的明确,我们有信心逐步解决这些问题。 未来,随着各项措施的不断落实和完善,机动车排放对空气质量的负面影响将得到有效控制,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 |
|||
上一篇:
非车险将推报行合一
|
下一篇:
中国外运等在武汉投资成立汽车科技公司
|